# 创意无界

当许多设计师执着于某一种特定的材料,某种标志性的设计风格,倾向于投身于宏大的设计作品去展现自身的设计才华时,品物流形的三位联合创始人张雷、Jovana Zhang和Christoph John却反其道而行之,远离城市,把心安放在杭州余杭的一片青山绿水中,聚焦于传统手工艺的解构和研究的琐碎日常之中。

 

在对传统与未来之间道路的探索中,在对“传统的未来”这个设计方向的坚守上,到今天,他们已经走过了12年时间。

更多设计项目

融设计图书馆是品物流形从“融-传统手工艺解构”的原理出发,衍生出的中国首家非盈利传统手工艺材料图书馆。在这里,来自全国各地名目繁多让人目不暇接的工艺和材料,仿佛图书馆里等待检索的书目。而来这里“翻书”的,则是来自全世界的艺术家和设计师们。

 

身为设计师出身,张雷并未局限在某类产品的设计上,而是选择了用这种独特的研究方法来探讨设计,这是他成立品物流形的初衷。

01

定居:手工艺保护一片水源

4年前,受大自然保护协会的邀请,张雷、Jovana Zhang和Christoph John三人带着品物流形团队,来到杭州余杭青山村,教授当地村民手工艺。起初,他们来到青山村的使命之一,是要保护这片“生命之水”。

▲ Christoph John、Jovana Zhang与张雷(从左至右)

黄湖镇青山村的历史可追溯至元代,文化底蕴浓厚,但这里拥有的传统手工艺也面临着如何存活于现代的危机。与此同时,曾经水质优良的青山村龙坞水库由于当地居民以种植商业竹林而为生受到农药、化肥的污染,一度无法被饮用。

▲ 2014年,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和万向信托资助了龙坞小水源地保护项目,并创建了公众自然教育基地。青山村从水源保护开始,走出了一条以自然保护、生态旅游度假和文创传统手工艺为支柱的乡村振兴道路。

 

图源:大自然保护协会TNC

村民需要经济收入。他们手把手教会了村民们金网编织、錾刻等工艺,借以代替原来的竹林种植,如此一来,水源得以有机会被净化,村民们也获得了绿色环保的收入,他们的作品甚至成为了展览上的艺术品。

▲ chris与村民师傅在林间创作

来到青山村的同年,品物流形带着和6位青山村女性村民共同创作的作品《水的一生》,登上了“米兰设计周”和亚洲顶级设计展“设计上海”的展台。这件通过水蒸气、云雨、雪、叶子、蜻蜓等意象和传统竹编的手法打造的“湖”,美妙地诠释了“水的一生”。 

▲ chris与村民师傅在林间创作

很难想象这样精美的艺术品,是在长期耕作的村民们的手下诞生的。

 

2018年,张雷带领着设计师团队,把品物流形多年来致力于研究传统手工艺的集大成——“融设计图书馆”从杭州市区搬入了青山村。他们选择留在了青山村,实践着“手工艺—造物—生活方式”相循环的设计和生活理想。

 

02

寻根:创新之源

问及让他们留在青山村的最大原因,张雷回答:

 

“做了12年的传统手工艺研究和创造,我们和农耕文明有着很深的感情。只有在乡村,我们才能身处传统之中。当初一走进破旧的礼堂,我们就已经知道,我们属于这里。”

▲ 青山村东坞礼堂 © 品物流形

▲ 融设计图书馆© 品物流形

张雷口中的破旧礼堂,就是青山村村内原本荒废已久、濒临倒塌的东坞礼堂。张雷回忆,“第一次进到这间礼堂眼前是一片废墟,但我觉得它太独特太美了,它的梁柱并不是一般古建筑那样笔直的,反而是弯弯曲曲、瘦瘦弱弱的,但却有着稳固持久的支撑力。”张雷和团队花了一年的时间把这里改造出来,成为了新的“融设计图书馆”。

▲ 融设计图书馆 © 品物流形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 食物设计创作《Silence》,袁瑗 ©“融·着色”设计展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2009年,试图用创新的设计去改变中国制造业,但最终以失败告终的张雷选择去米兰留学,希望寻找新的答案。

 

在国外的日子里,张雷发现很多外国人会认为中国设计基本都是抄袭。想要为中国设计正名,也成为了张雷内心的渴望。

 

“我曾经思考过,到底什么是借鉴,什么是抄袭?抛开法律层面的定义,我浅显地认为,如果设计师的设计是有根的,是站在文化的肩膀上去创作,他的设计可以借鉴世界上任何物质;如果设计是无根的,是从一张白纸上发生的创造,当这个设计需要借鉴过去的作品时,就被认为是抄袭。所以,对于一个设计师而言,寻根,才是创新之源。”

▲ 织·塞尚印象瓷砖 © 品物流形  

意大利就像一面镜子,让他看清楚了一件事——设计创造,需要有基础和背景,那就是每个人身后的文化。“没有任何一个创新,可以是发生在一张白纸上的。当你开始为椅子设计4个腿,你就开始继承前人的设计了。但中国设计师,可以站在祖先给我们留下的遗产上,来做设计。这就是我们在2010年,确定了品物流形未来的研究方向,我们把它称作:传统的未来。”

  

2010年,张雷从米兰留学归来,带着两个搭档Jovana和Christoph回到了杭州,开始启动叫做“From余杭”的设计项目,对中国传统工艺进行研究。在余杭西坞村,张雷和两个搭档一头扎进油纸伞作坊,研究如何制作出一把油纸伞。

▲ 从左至右:品物流形设计工作室·创始设计师Jovana Zhang(塞尔维亚),张雷(中国)、Christoph John(德国) ©品物流形 

他们本想用三个月,将大家都不用的油纸伞,设计成更加有现代审美的纸伞,重新回到人们的生活中去。但尝试了5个不同的伞的设计都失败了。他们开始反思,油纸伞,是否需要回来?

▲ AXOR概念水龙头 ©品物流形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后来,他们想明白了一点,当工业革命产生了更轻更耐用和防水的材料后,退出历史舞台的,可能是油纸伞,但油纸伞的制作工艺,却不一定需要退出。“从这个时候开始,我们专注于手工艺的解构,而非手工艺产品本身。这个转折点,是融设计图书馆和品物流形的起点。”

03

震撼:祖先的造物哲学

用天然胶水把皮纸一层层糊在伞骨上,这是纸伞的传统工艺。“飘”纸椅来源于设计师一个大胆的想法,直接用宣纸在模具上糊成椅子。“飘”纸椅利用了皮纸细腻的质感和长纤维的韧性,同时在特定工艺下,具备了不亚于实木的良好支持力和牢固度,2011年首次亮相米兰设计周,并一举夺得了当年的红点至尊奖。

▲ 《飘》纸椅 ©融设计图书馆 

“如果纸伞可以变成一把椅子的话,那么纸伞还可以变成更多的东西。”张雷站在分享的讲台上激动地向观众们说到。

 

2012年夏天,“From余杭”计划演变成“融”设计展,旨在五年时间内对五个传统材质(竹、丝、土、铜、纸)进行解构和再设计。张雷和团队集结了72位不同领域的设计师,拜访超过50个手工艺作坊,创作出了70件当代设计作品。

▲ 材料样品-米字编合集 ©融设计图书馆 

▲ 材料样品-平编合集 ©融设计图书馆  

那在这个过程中,最让自己震撼的是什么?张雷告诉Frame:是“物尽其用”和“就地取材”的造纸术哲学,也是中国祖先的造物哲学。

 

中国的造纸工艺中,几百种纸张种类,大多是用同样原理和方法制作出来。但由于用料不同,纸张也不同。比如在福建浙江,竹子多,盛行竹纸;在安徽宣城,当地特有的檀树皮实现了宣纸的传奇;而浙江山区里,山桠植物很容易获得,多见用山桠皮纸糊窗户。这样的例子在传统手工艺中可以找到很多,比如千层底布鞋,刺绣中的叠秀,新疆土砖建造工艺等等。

▲ 材料样品-萧山花边 ©融设计图书馆  

单单是对中国传统纸的研究,融设计图书馆就系统整理了中国传统手工纸谱系,选取了以麻,皮,竹,草为代表的300余种纸样,解构并展示了十余种中国传统手工艺纸材料的应用案例。

▲ 2020设计上海《融·着色》 ©融设计图书馆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 2020设计上海《融·着色》 ©融设计图书馆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2020年,品物流形与Ugan concept感物合作,这一次,他们运用的是百家布的制作方式——拼布工艺(Patchwork),“用做衣服的方式”做了一把椅子。由于椅子结构与藏族马鞍的设计思想十分相似,都采用绳连接木块,达到动态的稳定,故取名为“鞍”。

▲ “鞍”椅 ©品物流形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对于感物这个木地板品牌来说,零碎的木块在生产过程中大量的存在,这些木块和布头,是一样的状态。张雷和搭档们尝试用拼布的方法,去拼这些木块。“这其实是物尽其用的典型造物方法。” 张雷介绍说。应用同样的方式,42块橡木板被缝制成一个三维的整体,构建了一个拥有柔和的扶手与高靠背的座椅。

▲ “鞍”椅 ©品物流形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这个设计给我们最大的启示是 物尽其用的造物思想的实践。”张雷总结道。他认为,中国设计的“里子”,应该是造物方法。中国设计师应该用一生时间,学习祖先的造物方法,然后忘记它,去投入现实的难题中。

▲ “鞍”椅 ©品物流形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我们不希望定义自己的设计风格,不希望定义自己的材料,不希望定义自己的设计领域,但我们希望不变的,是‘融’的设计思想,就是解构,将传统手工艺解构成材料、工艺、色彩、图案等。手工艺的解构与整理工作,不仅仅是对我们有益,对任何设计师和艺术家都会有巨大的设计意义。”

04

解构:伟大设计的起点

融设计图书馆对于手工艺和材料的解构研究,不会放过任何不起眼的材料,一如最初对于油纸伞的解构。“伞骨,打结方法,箍伞的竹皮,制作伞面的构树皮纸,防水用的桐油,印刷伞面的石板等等。任何一个材料和工艺,都可能是一个伟大设计的起点或切入口。”张雷深有感触地指出。

▲ 隐 · 台灯 © 品物流形

▲ 云 · 竹纸花瓶  © 品物流形

从去年开始的第二个5年,他们开始着手研究榫卯、染色、编织、铸造、扎结这5种中国人对待自然材料的方法。他们依旧以此为基础,邀请艺术家进行各自的创作。而这些传统工艺一旦被艺术家的灵感点燃,就会诞生不可思议的力量。

▲ Christoph John以中国传统木纹窗格为灵感,设计制作了“冰”书架 ©  品物流形

▲ 忆 · 宣纸台灯 © 品物流形

独立艺术家沈见华在青山村驻场创作时,被当地人的金网编织的迷人之处吸引——“它挂在那里,你不会感到压力。远看就像一层烟、一朵云,好似飘在空中。”

▲ 食物驻场设计师 胡方·编织与食物创作 ©  品物流形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沈见华一向以心经为创作主题,可是用金网编织一个鱼篓很容易,想要编织成佛像,尤其是沈见华想要在一个编织的球里面有一个入定的佛,那就复杂了。

 

“有两个村民的丝网是编得最好的,我就跟她们商量能不能编一个我的创作。佛在编织的球里面,但实际上他的灵魂和思绪都在球外面。它会有膨胀和收缩,有一个丰富的体型。”

▲ 通天佛 © 沈见华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在初试中,沈见华和手艺人进行了很多交流。“佛是很谦虚的,所以在编织的时候,头要往下,好像在看自己的内心。” 在试做第二个时,令人惊喜的效果已经显现出来。“原来铜丝编织在造型上有很多可能。”

 

最终,沈见华与两位村民一起用白铜丝创作了这个编织佛像,金属丝编织的网状结构,孔大线细,做成通天佛,轻透,似有似无,完美展现出他想要表达的禅意境界。这件作品后来在巴黎大皇宫展览,被一位私人收藏家收藏。

▲ 通天佛 ©沈见华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这次创作不仅对艺术家,对品物流形也是一种激励和鼓舞。张雷说:“这个作品推动了金网编织的手工艺,从一个几何形态进入有机体的形态,这是完全出乎意料的事情。”他们更加坚定,材料和工艺用得恰当,就可以准确表达创作主题。

▲ © 融设计图书馆(杭州五常旧馆)

而这项工作最大的困难,就是还存在的,对手工艺保护的功利心态。这一点上,张雷有着很清醒的认知:

 

“如果很执着地为了保护一个手工艺,去为这个工艺做很多设计,反而很难出现好的设计。但当我们忘记手工艺保护和传承的责任,只关注设计和生活本身,当我们身处融设计图书馆的手工艺材料海洋中,其实很多设计,都可以水到渠成地将手工艺应用其中。”

图片 / 品牌方提供

撰文 / MOCA

编辑 / Daisy

校对 / Miki